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圈已经汇总了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20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未来中国的梦想”的认识。要: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内涵: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历史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认识:1932年正值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知识分子希望未来的中国能走向强大,消除阶级压迫。这些主张一方面是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影响。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难以实现。【解析】【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可知,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在这种伦理观下,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即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正值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知识分子希望未来的中国能走向强大,消除阶级压迫。这些主张一方面是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影响。从实践的可能性看,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难以实现。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天的敬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西方盛行基督教地区,人们惊叹时常说:“我的上帝!”(MyGod!)中国人惊叹时常说:“天哪!”西方重要的民俗节日与基督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12月25日耶稣诞生日,圣诞节。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都与天时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俗称过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团聚。春节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流动潮。另两个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中秋节五谷丰登,庆祝好收成,秋高云淡,观赏圆月亮。清明节在4月4日至6日,春光明媚,草木吐青,人们忙着踏青、扫墓祭祖,种瓜点豆、植树。一一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天道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一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第13页/共17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