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联考·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圈已经汇总了上进联考·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江西省上进教育高三联考
2、2023-2024江西上进教育联考

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与材料二“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可知,都认为慈禧太后阻挠变法;根据材料一“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与材料二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可知,都要求革除守旧的大臣以推进变法;根据材料二“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可知,都委任杨锐、刘光地、谭嗣同等人商议对策。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与“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诏强调形势非常严峻,皇帝地位不保,急切要求大臣相救根据材料二“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与“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诏则是强调尽快商议不违逆太后意思,又能推进变法的对策,且按程序呈办。(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这一结论,说明理由可知,本题首先要确定态度,可以回答同意与不同意。如果同意康诏是伪造的,可以从从史料来源,从文本内容看与从作者身份和意图分析。根据材料一“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与材料二“时隔十一年后(1909年)杨锐之子向都察院呈缴了一份密诏”可知,从史料来源看,康诏刊登在大众报刊上,杨诏则是呈递给正规的官府机构;根据材料一“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本内容看,学者的研究表明康诏的行文表达不符合光绪帝的用语习惯根据材料一“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作者身份和意图看,虽然都是亲历者或参与者提供,但康诏与其他人不能形成互证。如果不同意康诏是伪造的,根据材料一“1898年10月19日,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与材料二“时隔十一年后(1909年)杨锐之子向都察院呈缴了一份‘密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产生时间上看,康有为的密诏是最早出现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密诏原文并没有被发现,不能就此判断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的。19.(12分)示例文章篇目:《红楼梦》阐述: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方面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这印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男主角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世之道,多愁善感,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有多方面的才能。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综上所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评分标准:此..只要确定篇目合理阐述即可得分。罗列出所选篇目,论述,结论,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首先,选择较为熟悉的文学作品,如选择《红楼梦》。其次,根据材料中对文史互证的描述结合《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从背景、内容及其体现的历史信息方面进行阐述。背景方面,《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内容方面,小说反映了清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这是明清时期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最后总结,就《红楼梦》的史学价值进行升化,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4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