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A(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根据文意,“汉阳”是“知县”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绝食”是修饰祷”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A项。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王叔英调任汉阳知县,多有仁政。年逢早灾,王叔英绝食祷告,立刻得到了应验。建文时期,王叔英被召回担任翰林修撰,向皇上进呈《资治八策》。)11.A(本题考查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只能与名的意思一致或相关”错误,“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1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说法错误。并非“一同自尽”,妻子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投井而死。)13.示例(1)治病太急有时(或“也许”)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或“也许”)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2)走到广德,京城失守。恰逢齐泰奔逃而来,王叔英认为齐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去”,治;“严”,严重、猛烈;“调燮”,调养,调理。(2)会”,恰逢、到;“貳”,有反叛之心;“执”,提住。大意通顺1分4.示例: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要考虑民生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先表明“能用其才尤难”的观点,接着举了张良和贾谊的例子提醒方孝孺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提醒方孝孺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提醒方孝孺要考虑民生问参考译文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年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同被征召至京城。王叔英坚决推辞,回到家中。洪武二十年,王叔英凭推荐担任了仙居训导,后改任德安教授王叔英调任汉阳知县,多有仁政。年逢早灾,王叔英绝食祷告,立刻得到了应验。建文时期,王叔英被召回担任输林修撰。向皇上进呈《资治八策》,说道:“(皇上)应致力于多问多学,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好恶,明辨邪恶与正直,接纳规劝和直言,察清(官员)是否有才,慎重地对待刑罚,明晓事情的利与害,栽定法律制度。”又说道:“太祖铲除奸邪,别除污秽,抑制豪强,消灭凶恶势力,如同医生治病,又如农民除去田中杂草。治病太急有时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宗应盲庄稼的根苗。”φ上替许并加以采秽,抑制豪强,消灭凶恶势力,如同医生治病,又如农民除去田中杂草。治病太急有时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皇上赞许并加以采纳燕兵到了淮水边,王叔英奉朝廷之命招募士兵。走到广德,京城失守。恰逢齐泰奔逃而来,王叔英认为齐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齐泰告诉他原因,于是相互抱持恸哭,共同谋划今后的举措。不久,王叔英知道因事不可有所作为,于是沐浴更换衣帽,写了绝命词,把它藏在衣襟间,在元妙观银杏树下上吊自尽。天台道士盛希年在斋城西面五里的地方安葬王叔英。燕王做了皇帝,陈瑛查抄了王叔英的家产,妻子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授井而死王叔英与方孝孺亲密友好,常用道德义理相切磋。建文初年,方孝孺想推行井田制,王叔英写信给他说:“大凡人拥有菜方面的才学圊然难得,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是能运用自己才学的人;贾谊对于汉文帝,是不能正确运用自己才学的人。张良知晓汉高祖可以实行(他的建议)然后进言,所以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即使像樊哈、郾食其那样受亲近的人,陈平和周勃那样受信任的人,萧何和曹参那枓受重用的人,也没有人能离间他们。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够说坏话,现在明君良臣相逢,这是千年难逢的好时机。只是天下的事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也能通行于现在的,如夏的历法、周代的冠服就是这一类。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不能通行于现在的,如井田制、分封制就是这一类。可通行的就施行,人们遵从它就容易,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因难,百姓就遭受祸患。”当时虽然井田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但对现实状况没有帮助,成了燕王(后来罪责他)的借口。该论这件事的人佩服王叔英的见识,为方孝孺没有采纳王叔英的话感到可惜当时脚史古田人林英也在广德招募士兵,知道国事无法拯救、拜了两拜就上吊自尽了。妻子宋氏被关进了监狱,也上吊而死15.B(本题考查学生
1、(3分[解析]“完全依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说法过于绝对。2(3分)[解析]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3(3分)解析]A项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项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项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只有D项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0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以上就是2022高中英语周报第3545期答案,更多英语周报答案请关注本网站。